悠然“立夏”入畫來

  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劉明才2024-05-05
打印本文
核心提示:中國畫《枇杷山鳥圖》,作者宋代林椿。 故宮博物院藏螻蟈鳴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。立夏之時,微風輕拂,草木清香,萬物萌發(fā)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。中國古代繪畫中不乏

螻蟈鳴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。

立夏之時,微風輕拂,草木清香,萬物萌發(fā)蓬勃向上的生機與活力。中國古代繪畫中不乏表現立夏時節(jié)自然物候與人文風俗的作品。畫家用筆墨傳寫自然神韻、抒發(fā)胸中逸氣,從不同角度表達對天文與人文、時間與空間的觀察和思考,展現立夏節(jié)氣的豐厚文化內涵。

在我國部分地區(qū),立夏之日品嘗時鮮是一種傳統(tǒng)習俗。所謂“時鮮”具體指哪些食物,各地有不同說法,但都體現了“應季而食”的生活智慧,反映了中國人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。春末夏初之時,古人喜青梅煮酒,以其新酸益于脾胃。《本草綱目》中說“梅者媒也,媒合眾味”,宜甜宜咸的青梅適配各種味道?!渡袝犯小叭糇骱透?,爾惟鹽梅”之句。梅酸鹽咸能大大改善食物的口味,“鹽梅”由此引申出輔政為民的美好寓意,調梅也因此而盛。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的《調梅圖》即以此為題成清雅婉約之作。畫作筆墨從容舒緩,畫中人物神情溫婉柔和。婦人端坐于石凳之上,兩位侍女在火爐旁調制梅子。太湖石、花觚、矮榻造型典雅,花枝設色清麗,協(xié)以調梅雅事,意境深遠,于樸素淡然中傳遞出高古氣息。

與梅子同為立夏時令水果的還有枇杷,其果實橙黃圓潤,寓意吉祥,備受人們喜愛。枇杷與鳥雀的組合,也成為宋代工筆花鳥畫的重要圖式之一。在繼承五代徐熙、黃筌成熟的寫生經驗基礎上,兩宋畫家直面自然、心摹手追,使“筆工而意寫”的工筆花鳥畫盛極一時。其主要技法為先勾后染,工整細致;同時,與當時的文人墨戲之法相融,形成蕭散古雅、重視筆墨意趣的獨特風格。另一種值得注意的技法為“沒骨畫法”,此法或工或寫,均不用墨線勾勒物象輪廓,而直接通過墨與色的揮寫或暈染塑造物象,注重筆痕墨韻和敷彩設色的有機融合。在構圖方面,宋代花鳥小品多為“折枝畫”——畫家以審美的眼光從“觸目橫斜千萬朵”的繁茂花叢中,刪繁就簡折取賞心悅目的“三兩枝”入畫,以特寫式手法描繪花木的細節(jié)之美?!罢壑Α?,也逐漸演變?yōu)橐环N取景構圖的方式,以小觀大,以少勝多。

折一枝風雅,品萬千意境。對物象自然生發(fā)、觸類而變的布局經營,使作品意境深遠,這在存世的多件宋代枇杷鳥雀類繪畫中可見一斑。北宋趙佶的《枇杷山鳥圖》便為折枝構圖,并采用了沒骨畫法。此圖純以水墨暈染而成,畫風清健高雅,精微蘊藉。鳥兒回首顧盼,鳳蝶翩然欲落,枇杷晶瑩剔透,枝葉繁盛舒展……畫家集納美的瞬間,并將其定格毫端,寓動于靜。葉面上的蟲洞逼真,情趣鮮活,充分展現了畫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繪畫技巧?,F存宋代枇杷鳥雀類繪畫中,還有一幅南宋院體畫家林椿所繪的絹本《枇杷山鳥圖》。該作正是“摘盡枇杷一樹金”的藝術寫照——成熟的枇杷飽滿潤澤,一只翹尾引頸的繡眼鳥正緊盯著枇杷上的螞蟻。畫家運用工筆畫法,設色細膩、渲染精妙。此外,南宋吳炳(傳)《枇杷八哥圖》等作品,或為淡墨,或為設色,但構圖之巧思、塑形之精絕、情態(tài)之生動自然頗為相類,意趣盎然,體現了富有詩意的中華美學精神,引發(fā)觀者無限遐思。

萬物華時,亦是“荔”夏。五月,早熟的荔枝已經上市,宋末元初畫家錢選(傳)《荔枝圖卷》便展現了此時累累荔枝成熟可人的景象。畫中,葉瓣的疏密聚散、枝干的穿插揖讓一順自然;紅潤飽滿的荔枝與銳角形態(tài)的枝葉層層疊置,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;5只小鳥分棲于密林間,或相呼相望,或隱身葉后,或回首觀蝶,或獨自鳴唱,整幅畫卷恰如一首輕快的協(xié)奏曲,讓鳥語果香環(huán)繞觀者周圍,展現了畫家平淡天真的審美趣味。

田間地頭,立夏的樂章久久回蕩。南宋韓佑(傳)《螽斯綿瓞圖》記錄了田間一隅的勃勃生機。畫中,滾實的香瓜飽滿誘人,翻卷的花葉仿佛隨風輕搖、流香四溢,引來兩只覓食的螽斯。瓜瓞綿綿的藤蔓與鮮活靈動的螽斯,既承載著子孫昌盛的吉祥寓意,也映現著畫家對生活、對生命的熱愛。因熱愛而產生的專注觀察和從容表達,使作品更富情志。千年之后,透過畫家精湛的技藝,觀者依然能夠感受到其熱誠的內心與寄望。

以畫為媒,品味立夏之美,不僅在于欣賞節(jié)氣勝景,更在乎于精微刻畫中探求中華美學的傳承演變,啟發(fā)創(chuàng)新靈感。譬如,前述宋代畫作多以淡墨雙鉤填色,或彩或墨,層層渲染,逐漸將墨線融于彩墨疊加之中。這種介于重彩院體畫與文人水墨畫之間的風格,實際上潛隱著后世寫意水墨花鳥畫勃興的趨勢,當代美術工作者可從中體悟表現技法及精神旨趣的深刻轉變。

品讀古代佳作,感受立夏時風,學習古人筆墨形式,明了古人創(chuàng)造心意,才能更好地將藝術創(chuàng)造力與中華文化價值相融合,將中華美學精神與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,促生更多優(yōu)秀之作。

(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)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4年05月05日 08 版)

編輯:映雪


悠然“立夏”入畫來

 
    [責任編輯: 315xwsy_susan]

    免責聲明:

    1、本網內容凡注明"來源:315記者攝影家網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所有,轉載、下載須通知本網授權,不得商用,在轉載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315記者攝影家網"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2、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,轉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,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學研究、宗教學研究、教育學研究、文學研究、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、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3、如涉及作品、圖片等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