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有魂、日子有趣,才是頂流密碼

  來源: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網(wǎng)戴月婷2024-01-08
打印本文
核心提示:歲末年初,哈爾濱頻登熱搜。哈爾濱給南方小伙伴定制甜豆腐腦,把交響樂搬進候車廳,松花江上驚現(xiàn)“冰馬俑”。這個曾經(jīng)默默無聞的“老大哥”,終于迎來八方游客,成為2024年

歲末年初,哈爾濱頻登熱搜。哈爾濱給南方小伙伴定制甜豆腐腦,把交響樂搬進候車廳,松花江上驚現(xiàn)“冰馬俑”。這個曾經(jīng)默默無聞的“老大哥”,終于迎來八方游客,成為2024年第一個“頂流”。

不少網(wǎng)友表達著對這座城市喜愛與向往的同時,一些年輕人好奇:春節(jié)臨近,繼哈爾濱之后,下一個火爆的城市,將是哪里?

一年以來,幾個城市相繼火了。有人評價:游客們在淄博吃的不只是燒烤,在西安看的不只是不夜城,在成都賞的不只是大熊貓,在哈爾濱玩的不只是冰雪,而是體驗備受尊重的貼心服務,驚嘆于琳瑯滿目的各色文化。

煙火氣、松弛感、人情味都能成為一座城市走紅的“流量密碼”,變成一些年輕人愛上一座城市的理由。在中國青年報社和保利發(fā)展控股聯(lián)合出品的《“價值連城”的青春》系列紀錄短片中,也許可以找到部分答案。

短片的攝制團隊輾轉(zhuǎn)上海、廣州、杭州、成都、西安五座青年發(fā)展型城市,將鏡頭對準在城市里成長生活的年輕人,真實記錄他們喜歡這座城市的理由。

這些一線、新一線城市“撕”破標簽,拿出更有誠意的一面擁抱年輕人。

如果說電視劇《繁花》的熱映,讓包括我在內(nèi)的不少年輕人吊足了對上海風云過往的好奇胃口,那么再回看如今上海年輕人24小時的生活日常,也許能感受到上海何以成為海納百川的上海、一直成為年輕人大展身手的舞臺。

在今天的上海,文藝熏陶就像呼吸一樣潤物無聲,融入到了這座城市的肌理。當梧桐葉隨風飄然而落的時候,可以走在上海徐匯衡復地區(qū)的音樂街區(qū),駐足欣賞青年樂隊的即興演奏,打卡拍照100年前的歷史建筑。在浦東軟件園做高管的年輕人會覺得下班后去上海彩虹室內(nèi)合唱團高歌一曲很“稀松平?!?,并不覺得“有反差感”。

有人留戀著小城市的“松弛感”,在廣州也能找到。如若走在廣州的街頭,你能看到穿著拖鞋出門的上班族,轉(zhuǎn)過街角,摩天大樓和城中村和諧相處。我曾計算過,廣州的房價比其他一線城市低,頂著“一線”城市的頭銜,還有三四線城市的煙火氣。

也有人覺得,是“味蕾”最先挑動著對城市的印象與好感。提起紅油火鍋的熱辣滾燙,我總能立馬想到成都。隨著成都大運會的成功召開,成都的美食火爆出圈,“缽缽雞、火鍋串串、兔頭、冒菜”等一道道美食引來不少外國人“打卡”。

成都吸引年輕人的原因當然不只有“巴適”感,它在和大運會一起提速。第七個邁入2萬億俱樂部的城市,地鐵總里程躍升全國第四,國產(chǎn)大飛機C919的客艙核心控制系統(tǒng)、信息系統(tǒng)、機載娛樂系統(tǒng)等都是“成都造”。很多夢想在這里停泊、棲息、騰飛。

城市有魂,日子有趣。這些青年發(fā)展型城市正在打破傳統(tǒng),用煙火幸福撫人心。我們可能有一千次喜歡一座城市的沖動,但最終到底什么樣的城市能讓我們愿意長久地留下?

  如今,全國已有超過200個城市提出建設青年發(fā)展型城市,超過全國地市總數(shù)的60%。網(wǎng)紅城市的“逆襲”看似偶然,實則是厚積薄發(fā)。短片里的幾個年輕人從就業(yè)、安居、文化生活、運動、休閑、娛樂、美食等方面破題,給出了自己的解答。

比如,這兩年,西安很熱,成為青年之城。天南地北的年輕人都來“打卡”。這里有隨處可見身著華服、“打卡”景區(qū)的年輕人,有咖啡與茶融合的創(chuàng)新小館,秦腔虛擬數(shù)字人也來了。每年有超過30萬名大學生從西安畢業(yè),很多人又留在這里,在古都破解時尚密碼。

其實,有時“決定留下”就在一瞬間。比如我當初堅定加入“北漂”一族源于一場大雪。我清楚地記得,我的第一篇稿子發(fā)表時在一個周末的下雪天,那一天下午,我約指導老師去前門大街吃了一頓銅鍋涮肉,回去的路上天色已暗,但大街燈火通明、餐館內(nèi)外人聲鼎沸,心里覺得格外火熱。這種“瞬間”或許是一座城市特有文化帶給人的留戀。

“你沒聽說過嗎,成都無‘蓉漂’”“廣州的煙火氣,是人字拖和精英共存”“在詩意的西湖邊,做創(chuàng)新的事業(yè)”“西安可以漢服自由,肉夾饃自由”“我就愛上海自由的靈魂”……

當一座城市能讓年輕人同時看到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那么,城市與年輕人雙向奔赴的精彩故事,將永遠長盛不衰、未完待續(xù)。

(編輯:映雪)

城市有魂、日子有趣,才是頂流密碼
 

相關(guān)閱讀: 城市有魂日子有趣頂流密碼

    [責任編輯: 315xwsy_susan]

    免責聲明:

    1、本網(wǎng)內(nèi)容凡注明"來源:315記者攝影家網(wǎng)"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(quán)均屬315記者攝影家網(wǎng)所有,轉(zhuǎn)載、下載須通知本網(wǎng)授權(quán),不得商用,在轉(zhuǎn)載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315記者攝影家網(wǎng)"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2、本文系本網(wǎng)編輯轉(zhuǎn)載,轉(zhuǎn)載出于研究學習之目的,為北京正念正心國學文化研究院藝術(shù)學研究、宗教學研究、教育學研究、文學研究、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、考古學研究的研究員研究學習,并不代表本網(wǎng)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3、如涉及作品、圖片等內(nèi)容、版權(quán)和其它問題,請作者看到后一周內(nèi)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刪除。